岗位践学,备战转型当先锋******
第七十一集团军某旅紧贴使命任务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见效——
岗位践学,备战转型当先锋
初春时节,苏北大地。第71集团军某旅组织的一场多课目、高强度连贯考核演练拉开战幕。官兵斗志昂扬、敢打敢拼,先后打破多个课目纪录。该旅领导告诉记者,他们紧贴使命任务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见效,有效激发了官兵爱军精武热情,促进了部队战斗力提升。
几年前,该旅千里移防,在新的热土上挥洒汗水开新业,苦练本领铸“铁拳”。为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走深走实,他们广泛开展“牢记使命职责、再创辉煌业绩”活动,教育引导官兵弘扬部队光荣传统,苦练打赢本领,立足本职岗位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蓝图,也为练兵备战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战出发,研战谋战、练兵备战、应变应战,做好随时能战准备。”在该旅装步一连训练场,副连长熊亮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与战友分享学习报告感悟,赢得热烈掌声。入伍以来,熊亮多次在上级比武中夺冠,被集团军表彰为“王杰式好战士”。
以行动检验学习成效,用实绩诠释担当作为。该旅官兵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焕发的政治热情转化为练兵备战的实际行动,刻苦钻研打赢本领。他们紧盯制约体系作战能力提升的重难点问题,让协同课目走向比武考核前台,以模块组合为考评重心,努力探索创新复杂环境下的战法训法,部队遂行联合作战任务能力稳步提升。
备战转型当先锋,攻坚克难开新局。去年,该旅官兵穿丛林、渡岸滩、跨戈壁,高标准完成多项重大任务。新年伊始,全旅官兵以昂扬状态投入到练兵备战中,一幅开局即开考、跑步进战位的练兵画卷在该旅各个演兵场铺展开来。官兵纷纷表示,要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坚定执着,向心凝聚、向战发力、向难攻坚,跑出新时代奋斗强军的加速度。(解放军报 刘波 特约记者 高骏峰 特约通讯员 李政)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中国蚕业科学研究世界领先 “超级蚕”育种计划启动******
中新网重庆12月20日电 题:中国蚕业科学研究世界领先 “超级蚕”育种计划启动
中新网记者 钟旖
“我们正着手启动‘超级蚕’育种计划,希望以育种上的跨越,助推蚕桑产业实现向仲怀院士提出的‘重回经济发展主赛道’。”在实验室内忙碌的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代方银教授近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这是中国蚕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022年已接连发布多个重要成果。10月,代方银团队完成种质资源“千蚕基因组计划”,发布世界首张“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率先创建“数字家蚕”基因库,将中国蚕学研究推进到分子设计育种阶段……中国蚕业科学研究持续保持世界领跑地位。
图为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代方银在实验室内指导工作。 周毅 摄这样的成果何以取得?窥一斑而知全豹,代方银向记者谈起从事家蚕遗传学研究的30年。
代方银1969年出生于贵州一个农村家庭,亲身经历磨砺,让他深知“农”为民之本的重要性。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主动选择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并于1993年毕业留校,在现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向仲怀及前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的培养下,从事家蚕种质资源保护和研究,为蚕学发展执灯前行。
“当时,身边人都说我‘掉进了苦海’,但我并不觉得。”代方银介绍说,保护家蚕品种资源,是所有家蚕研究的基础。为保存好蚕品种,彼时他常年待在西南农业大学家蚕基因资源库内,像养育孩子一样照料蚕宝宝,同时收集、鉴定、诱变及定向改造家蚕。
至世纪之交,资源库内蚕的品系数从前人积累的300多种增至700多种,西南农业大学正式宣布建成世界最大家蚕基因资源库。目前,这一被誉为“蚕宫殿”的“世界第一库”已占据领先地位20多年,保存着1100余种家蚕品系活体,为后期开展育种研究奠定雄厚基础。
蚕,中国从古至今最主要的经济昆虫之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家蚕育种遇到瓶颈。传统育种方法的局限性令家蚕的品种、产量、性状无明显改善,严重限制了蚕桑产业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图为家蚕生命周期各阶段丰富的表型多样性。 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供图代方银认为,培育高产、优质、高抗、具有特殊性能的高价值蚕品种是家蚕育种的重要方向,而为“育种”破局的前提是摸清影响家蚕育种性状的基因状况。2019年代方银团队全面启动“千蚕基因组”计划,历时4年出炉“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
据介绍,团队对主要来自“蚕宫殿”中的1078份蚕种质资源进行了深度测序,囊括了目前最全面的家蚕和野桑蚕基因组信息,是迄今全球动植物中最大的长读长泛基因组。简单来说,通过这张图,科学家可以像“查字典”一样去对接表型和基因组密码。
“这一成果将开启分子育种新纪元。”向仲怀评价说,如果说以前鉴定特定性状的基因或其因果变异犹如“大海捞针”,现在可谓是“瓮中捉鳖”。超级泛基因组提供了“精细网格化”的“坐标”指导,行家里手可以根据育种目标,结合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分子育种手段,实现设计育种。
从发展建成世界最大“家蚕基因库”到主持完成“千蚕基因组”计划,再到充满期待的“超级蚕”育种,代方银把其科研之路归纳为“三部曲”。他畅想,随着蚕桑基因组生物学成果向应用开发推进,现代蚕桑业实现转型升级后再次大力造福人类,不仅为乡村振兴、生物经济等提供新的供给,也可在医学、材料学等有关国家战略需要的核心技术领域迸发出新的作用。
年过五旬,身兼教学、科研、管理等职的代方银觉得自己的时间愈发宝贵。他坦言,“超级蚕”的设计育种之路或将面临曲折,但只要道路是正确的,就不怕用长期的实践来检验,要努力去实现。
“科研的本质就是有需求导向和时代特征的创新,而创新就是发现未发现、揭示未揭示、创造未创造。”代方银告诉记者。(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