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演出、赶大集、写春联、绘年画 荆楚各地百场“村晚”迎新春******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讯(记者郑力强通讯员鄂文旅)1月8日,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王店镇磨山村歌声嘹亮、年味十足,老老少少看演出、赶大集、写春联、绘年画。这是“启航新征程幸福中国年”——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的湖北孝昌分会场。
湖北共有三场特色“村晚”入选全国小年接力展播活动,孝昌是第一站。接下来还有宜都市陆城街道太保湖村、来凤县百福司镇的“村晚”活动会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和央视频小年接力直播中亮相。
孝昌“村晚”作为打头阵的示范展演,年味浓、内容新、接地气。精彩节目展演的同时,观众还被现场的“年会大集”吸引,丰盛年货、地方特产、非遗文创、精美礼品等应有尽有。
元旦春节前后,全省各市州文化和旅游局,积极引导和支持具备条件的乡村,通过线上线下等形式,举办特色“村晚”,通过办好3场全国接力展播活动、N场示范活动,以及100场县级“村晚”活动,打造2023年“3+N+100”湖北“村晚”活动矩阵。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戏曲进乡村、新春赶大集、社火庙会、灯谜歌会、游艺联欢、舞龙舞狮等各类节庆文化惠民活动,生动呈现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带动乡村旅游,使“村晚”成为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共同缔造的新年俗。
“灵秀湖北·四季村晚”是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近年来持续打造的助力乡村振兴文化活动品牌,以村民自编自演节目为主,叠加“文旅农商”融合消费场景和“戏曲进乡村”“文化进万家”“文艺轻骑兵”等文化惠民活动,广受基层群众喜爱,2022年荣获全国最受喜爱“村晚”品牌。
土家摆手舞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中新网湖北来凤12月18日电 (郭晓莹 武一力)换上藏青色长布衫,缠上黑色布帕,土家族农民彭大丙和数十位村民就成了大山的舞者。他们踩着鼓点,时而摆手,时而跺脚,时而侧身,时而挺腰,动作轻盈而刚健。
舞者踏着锣鼓的节拍尽情舞蹈。 周星亮 摄这是记者近日在湖北来凤县百福司镇茶堰坪摆手堂内看到的原生态摆手舞表演。彭大丙是来凤县摆手舞协会常务副会长,72岁的他跳了六十多年的摆手舞。
来凤是中国土家族摆手舞发源地。每当逢年过节及各种庆祝活动,村民们都会在摆手堂跳起摆手舞。清代《溪洲竹枝词》中有这样的诗句:“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该诗生动描绘了土家族人民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时的歌舞盛况。
土家人整齐地变换着舞蹈动作。 郭晓莹 摄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绵延流传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酉水流域及沅水流域。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摆手舞彰显着土家族特有的文化,承载着历史。
“在我们土家族,从3岁的小孩到90岁的老人,人人都会跳摆手舞。只要锣鼓一响,我们就开始‘摆’起来。”百福司镇桂林书院社区居委委员邓凤英说,土家族人对摆手舞情有独钟。
耄耋老人跳起摆手舞。 郭晓莹 摄邓凤英是百福司镇摆手舞表演的编排者之一,她介绍,摆手舞的动作跟随着鼓点节奏依次变化,共有单摆、拜年、撒种、双摆、比脚、擦背、纺棉、抖灰和磨鹰展翅九个动作,动感粗犷的舞姿,展现着土家人对生活的热爱。
“跳摆手舞是有讲究的,同边手同边脚,腰杆要弯脚要梭(向前迈步),不能踮脚,踮了脚的摆手舞没有气势,不好看。”摆手舞省级传承人彭南清一边给记者表演一边说,传统摆手舞动作古朴粗犷,有“龙行虎步”的风采。
彭南清说,土家族是有语言而无文字的古老民族,摆手舞就是土家族的“活态灵魂”和珍贵记忆。只有将摆手舞的传承与保护深入到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才能让这个古老的文化瑰宝焕发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来凤县政府主导,整合各方资源,调动社会力量保护、传承与发展土家摆手舞。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彭大丙、邓凤英、彭南清等一批摆手舞传承人多年来努力推动摆手舞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院落,实现“活态传承”。
如今,摆手舞从民间走向舞台,从国内走向国际,“摆”进了上海世博会,“摆”进了韩国,“摆”进了澳大利亚,“摆”进了群众的健身生活,实现了保护有效、传承有序。在土家人的摆动中,古老的舞蹈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